手機版
當前位置: 百鳴 > 政府組織 > 地方政府 > 山西政府

大同

網站地址:
網站名稱:
大同
網站熱點:
山西大同市
登陸狀態:
正常
網站品質:
2
世界排名:
-
更新日期:
2022/4/23 19:24:19
網站介紹:
大同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由大同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大同市人民政府信息化中心負責運行維護,是大同市和大同市各部門,以及各縣區人民政府在國際互聯網上發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線服務的綜合平臺,*時間權威發布大同市重大決策和重要政策文件,大同市重要會議等政務信息,面向社會提供與政府業務相關的服務,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政府與公眾互動交流新渠道。
網站百科

歷史沿革/大同市

在大同地區發現和發掘,位于陽高縣古城鎮許家窯村南發現人類化石。許家窯人是北京人的后裔,約在10萬年前西徙時,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與此同時,在大同城西青磁窯、小站、左云賈家窯、廣靈洗馬莊等地先后發現多處舊石器遺址,計數千件打制石器制品。與此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兩岸,大同高山鎮、云岡南梁、鎮川西村、鎮川南梁、孤山、尚龍門、劉安窯、大同縣吉家莊、左云縣舊高山、天鎮縣樓子疃、廣靈縣惠花、大同縣佛堂寺、渾源李峪等地都發現典型的新石器時代細石器和陶片,其中有打制精巧的石錐、石簇、石錛、石斧、石杵等。陶器有灰陶、紅陶和彩陶,紋飾、器形、口形多種,專家認定,遠在10萬年前,已在人類在此勞動繁衍生息。
春秋時期大同地區為北狄所居。北狄系指以狩獵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樓煩。據《戰國策·釋地》載:“今山西岢嵐州以北,故樓煩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贝笸內蒙古河套一帶,春秋時為林胡活動之地。(唐)堯帝封羲和氏子為北岳長老,其二子和叔來宅!渡胶=洝分泄糯笸瑸楣牌絿。商湯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國。
戰國時期初為代國,后并入趙地。據《史記·趙世家》載,子晰告趙簡子曰,主君之子將克二國于北皆子姓也。及簡子卒,毋血立,是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銅木斗擊殺代王,遂興兵平代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廢分封制,立郡縣,全國設36郡,今大同境內為雁門郡、代郡之地。其時見于記載的城有:平城、代、善無、延陵、平舒、武周塞、新城、班氏、馬邑等。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并征集民眾筑長城,在今左云高山以東,云岡以西十里河谷“筑城武周塞內,以備胡。
西漢沿襲秦郡縣制,其地仍為雁門郡、代郡之地。雁門郡屬并州刺史部。沿所善無,共轄14縣:善無、沃陽、繁峙、中陵、陰館、樓煩、武州、汪陶、劇陽、崞、埒、馬邑、疆陰、平城,平城為東部都尉治。代郡屬幽州刺史部,治所桑干,共轄18縣,在今大同境內者10縣:道人、高柳、班氏、示氏、平舒、延陵、靈丘、且如、平邑、參合。
東漢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為刺史。其地為雁門、代郡之地。雁門郡屬并州刺史部,治陰館,屬縣十四,今大同市境內有四縣:繁峙、武州、崞、平城。代郡屬幽州刺史部,治高柳,屬縣十一,在今大同市境內有六縣:高柳、道人、班氏、示氏、北平邑、平舒。建武中,盧芳之亂,沿邊八部并廢,徙雁門、代郡之民于常山關、居庸關東。建武二十七年(51)復置郡,自善無移雁門郡治陰館,縣仍屬。其代郡治高柳!敖ò仓惺≡浦、定襄五郡,立新興郡于太原界,郡為一縣隸之,而別置平城縣于勾注陘南,往屬焉!睗h末天下大亂陘北之地棄為荒徼。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討伐烏桓,平定代地。安集北邊郡縣之民,在今代縣東五里置平城縣,屬冀州新興郡。黃初元年(220)復置并州,平城屬并州雁門郡。無論屬冀州新興郡的平城,還是并州雁門郡的平城,均為同名異地,非今大同。
三國時,其地為烏桓、鮮卑所據。漢明帝時(58—75)在平城建通光寺,為大同最早的佛寺。
晉大同北部為鮮卑族領地,南部為雁門郡地,其時郡已遷至廣武,屬縣有:廣武、崞、汪陶、平城、俊人、繁峙、原平、馬邑。永嘉四年(310)晉并州牧劉琨,以拓跋猗盧有救援之功,上書晉懷帝,請封鮮卑拓跋猗盧為代公。建興元年(313)拓跋猗盧定盛樂為北都,修秦漢故平城為南都,平城復還故治,屬代國。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自盛樂遷都平城,改號皇帝,改元天興,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盃I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進行一系列大規模的首都建設。次月“詔有司正超過計劃畿,制郊甸”,劃定京畿范圍:“東至代郡,西至善無,南及陰館,北盡參合。西至河(黃河),南至中山隘門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庇衷O四方四維,置八部帥統兵鎮守。
北齊天保元年(550)東魏被北齊所代,大同為北恒州、北朔州地,屬縣未有大的變化。天保七年(556)改北恒州為恒安鎮(今大同),又名東州城,隸屬恒州太平縣,徙豪杰三千家以實之。翌年廢鎮,仍為北恒州。周齊之間,突厥漸強,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552)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渤海200余公里。天保六年(555)發夫180萬人筑長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450余公里。天保七年(556)先自西河總秦戍筑長城東至海。前后所筑東西凡1000余公里。
公元557年西魏為北周所代替。建德六年(577)滅齊后,州縣并廢,復置恒安鎮,改朔州置北朔州總管府。改太平縣為云中縣(此大同稱云中之始)。靈丘屬蔚州,為靈丘郡治。
隋開皇元年(581)重新統一*后,改諸州為郡,其地為馬邑郡、雁門郡之地。馬邑郡治善陽,轄善陽、神武、云內、開陽。雁門郡治雁門,轄雁門、繁峙、崞縣、五臺、靈丘。恒安鎮隸屬馬邑郡云內縣。開皇五年(585)置代州總管府。隋為了防御突厥侵擾,大業三年(607)“發丁男百余萬筑長城,西距榆林,東至紫河,一旬而罷”。公元615年八月,楊廣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領10萬兵攻入塞內,楊廣被迫退到雁門,在各地軍民增援下,楊廣才解圍而去。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淵帶兵擊退。
唐初依隋實行州縣制。武德四年(621)平利武周,復于故恒安鎮置北恒州。武德六年(623)于雁門郡之靈丘別置蔚州。武德七年(624)北恒州廢。貞觀元年(627)發天下為13道,云、蔚、朔等州屬河東道。云州治云中,轄縣云中。蔚州治興唐,轄興唐,飛狐、靈丘。朔州治善無,轄善陽、馬邑。唐末,以渾源川為名,置渾源州;以雁門山、龍首山南北呼應為名,置應州。貞觀十四年(640)于故云內縣置定襄縣,兼云州治。龍朔三年(663)置云中都護府。永淳元年(682)為東突厥默啜所破,州縣俱廢,移百姓于朔州。開元十八年(730)復置縣,改定襄為云中縣。廢北恒州為東州城,復置云州。天寶元年(742)改云州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改云中郡為云州會昌三年(843)以云、蔚諸州為大同道,罷屬河東,置都團練使,治云州。咸通十年(869)置大同軍節度。中和二年(882)改大同節度為雁門節度。四年(884)云州復隸河東道。唐至德以后,中原運兵刺史皆管軍戎,大同防御使由云州刺史領管,轄云、蔚、朔三州。唐末云州地區成為沙陀部和吐谷渾赫連鐸部爭奪的主要地帶。也是李克用父子發跡之地。乾符三年(876)大同軍節度使李國昌子克用為云中守捉使,殺防御使,據州以聞。僖宗赦克用,以國昌為大同軍防御使,不受命。廣明元年(880)李琢攻國昌,國昌兵敗,與克用奔北地。共巢入京師,詔發代北軍,尋赦國昌,使討賦,克用率三萬五千騎而南,收京師功*,國昌封隴西郡王。國昌卒,克用取云州。唐末封建割據,云州陷入長期戰爭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滅梁,是為唐莊宗。
五代其地為后唐所占,區劃未有大的變動。云中縣,為云州治,隸屬河東道。李克用與契丹耶律阿保機相會于云州東城,易袍馬為兄弟,因取“懷想仁人”之義,改名懷仁縣;后唐莊宗同光二年(924)析蔚州興唐縣設置廣陵縣(今廣靈縣)。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復以云州為大同軍節度。清泰三年(936)叛將河節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借契丹兵滅后唐,稱帝,國號晉。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云中判官司吳巒“閉門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晝夜守城,堅持了半年之久,“巒求援晉,晉主召巒南歸”,云州陷落。至此大同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統治者統治長達433年,使中原漢族統治從此失去北方屏藩。
華嚴寺(遼代)
遼后晉天福二年(937)遼進占云州。初為大同軍節度,重熙十三年(1044)改云州為西京,設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置大同縣,為遼之陪都。遼西京道所轄:大同府,治所大同。統2州7縣:弘州、德州、大同縣、云中、天成、長青、奉義、懷仁、懷安縣。蔚州,治蔚州,統靈仙、定安、飛狐、靈丘、廣陵。應州,治金城,統金城,渾源、河陽。朔州,治善陽,統善陽、武州、寧遠、馬邑、神武。
宋為路、州、縣三級制,全國設15路。宣和五年(1123)預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統云中及武、應、朔、蔚、奉圣、歸化、儒,媯等8州與云州合稱“山后九州”。為宋金聯盟攻遼的預置版圖。后金失約,除武、應、朔、蔚諸州于宣和五年(1123)一度歸宋,旋為金人所取外,西京僅在雍熙三年(986)云州觀察使楊業攻占云州3個月外,再未進入宋之版圖!蹲x史方輿紀要》指出,“石晉歸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復有,遂基靖康之釁。女真之亡遼,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復固矣!
金遼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為西京,改西京道為西京路,府治、縣治未變。西京路轄2府、7節鎮、8刺郡、39縣,9鎮;式y元年(1141)以西京路隸屬元帥府,舊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1150)改置西京路總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轉運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轄大同、云中、宣寧、懷安、天成、白登、懷仁7縣。省奉義縣為鎮,入大同。保大二年(1122)金攻打西京時“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閣樓觀,俄而灰之”,遼未以來,再罹烽燼,樓閣飛為埃坌,殿堂聚為瓦礫,前日棟宇所僅存者,十不三四”。金占大同后,為醫治戰爭創傷,大興土木,修城修寺,規模宏大。經過修整加固的大同城漢池,南門改稱奉天,東門改稱宣仁,西門改稱阜成。對云岡石窟進行整修,“委煙火司差夫三千人改拔河道”,南移,以防水浸石佛。重建云岡十寺,“重修靈巖大閣九楹,門樓四所……凡三十楹……又創石垣五百余步”,此次修寺歷時三年半,重修華嚴寺、大普恩寺。天會十五年(1137)詔建太祖廟于西京。金大定五年(1165)在西京營建宮室,有保安殿、御容殿及西京宮苑。并設閣門使,掌管禮儀祭奠。還設有西京宮苑使。遼金時陪都西京再度興盛于北方,成為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的中轉站,聯系各民族的紐帶,大同再度輝煌。
元初大同仍稱西京。太祖七年(1212)置警巡院。至元二年(1265)省云中縣入大同。元劃為省、路、府(州)縣四級制,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西京道大同府為大同路,隸屬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管轄一領事八州。一領事是錄事司,設在大同。屬縣有大同、白登、宣寧、平地、懷仁五縣。八州為弘、渾源、應、朔、武、豐、東勝、云內。上都路管轄今大同和河北部分地區。順寧府治所蔚州,領靈仙、飛狐、定安、靈丘,廣靈。元改天城為天城縣,隸屬宣德府。后隸屬興和路。大德四年(1300)在西京黃花嶺立屯田。六年(1302)立萬戶府。
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將軍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區劃為省、府、州、縣四級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為大同府,隸屬山西行中書省。九年(1376)改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縣,轄渾源、應、朔、蔚四州,大同、懷仁、馬邑、山陰、廣靈、靈丘、廣昌七縣。宣寧縣并入大同縣。明軍事上實行衛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衛沼白關城。洪武八年(1375)改為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領衛二十六,管轄范圍:東至北京的居庸關;西起黃河轉彎處的偏關,東西延綿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數百公里。其范圍之大,實屬九邊之首。后領衛十四,有大同前衛、后衛、左衛、陽和、天成、威遠、平魯、云川、玉林、鎮魯、高山、宣德、東勝。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公守冀北道,駐大同,嘉靖中移駐朔州。永樂六年(1408)置巡撫都御史。永樂七年(1409)置大同鎮,設鎮守總兵官,為鎮之*指揮官。成化七年(1471)設巡撫。正德八年(1513)設總制,轄13衛所,823堡寨,307座墩臺。大同分4道,轄9路,駐軍最多時達135778員,戰馬51654匹。時有“大同士馬甲天下”之稱。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王派恭順候吳惟華攻大同,姜襄將駐同農民軍將領張天琳等殺死,投降清軍。清大同府治大同縣,初因明治,領州四縣七,隸屬山西布政司,后改為山西省。順治五年(1648)姜襄降而復叛。次年,多爾袞親自督戰圍城達9個多月,城破后,清軍對大同進行了最野蠻的屠城,除殺獻姜襄人頭的楊震威等23員及其家屬外,其他所有官司吏兵民盡行殺戮,并將大同城墻拆去5尺。大同變成一座荒城,大同廢,不立官,府移治陽和衛,名陽和府。大同縣移治懷仁縣西安堡。直到順治九年(1652)府縣才復還故址,從附近移民逐漸復興。順治十三年(1656)裁宣大總督,置山西總督,駐大同?滴跛哪辏1665)裁總督,并入雁門道。雍正四年(1726)于右玉林衛置朔平府并廢除明代衛所,改天鎮衛為天鎮縣,陽高衛為陽高縣,左云川衛為左云縣,右玉林衛為右玉縣,平虜衛為平魯縣。大同府治所大同縣,轄渾源、應州,大同、懷仁、山陰、陽高、天鎮、廣靈、靈丘二州七縣和豐鎮廳。清末大同縣轄580村,城東194村,城南177村,城西91村,城北118村。朔平府治所右玉縣,轄右玉、左云、平魯、朔州、馬邑。
民國元年(1912)大同廢府留縣,大同縣屬北路觀察使。民國2年(1913)5月置雁門道,治大同,轄雁北13縣、忻縣地區13縣,共26縣。后晉北鎮守使在大同駐扎。民國16年(1927)廢道后,大同為縣,直屬山西省,縣轄5個行政區,9街585村。
抗日戰爭時期,大同地區行政區劃為三種。日偽行政區劃:1937年9月13日上午,日本關東軍侵占大同城,10月15日成立偽“晉北自治政府”,隸屬偽“蒙疆聯合委員會”,統轄雁北13縣;1939年9月改為偽“晉北政廳”,隸屬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1943年又改為偽“大同省公署”,隸屬偽“蒙古自治邦政府”。大同縣劃為2街、22個聯合村。
國民黨行政區劃:1937年9月至1939年12月為山西省每一個行政區和第二行政區。*行政區治所五臺,屬縣十攻,在大同地區有靈丘、廣靈、渾源、應縣、山陰、懷仁、大同、陽高、天鎮9縣。第二行政區治所岢嵐,屬縣十三,在大同地區的有朔縣,平魯、左云、右玉4縣。
共產黨領導下的行政區劃:東雁北:1937年年底屬晉東北十八縣政治主任公署,1938年6月改為晉東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2月成立第二專員公署,屬縣有靈丘、繁峙、廣靈、渾源、應山縣。歸晉察冀北岳區管轄。西雁北(大同以西):1937年冬屬晉西北根據地,1940年建立晉西北民主政權。1941年8月屬晉西北行政公署,1943年11月,改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歸晉綏邊區管轄。
1945年8月,大同被國民黨閻錫山政府所統治,恢復事變前原縣建制,仍屬山西省,轄5個區,86個治村。成立衛戍司令部和城防司令部,建立雁北“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大同領導組”,管轄雁北各縣,分第十、十一兩個專署。第十區轄大同、懷仁、陽高、天鎮、渾源、廣靈、靈丘7縣;第十一區轄右玉、山陰、應縣、左云、平魯、偏關6縣。行政督察員兼保安司令。1947年軍政分家,改為“山西省政府大同行政公署”,大同縣轄4區、30街、70治村!把惚睂T公署”、“雁北城防司令部”駐在大同城內。到1948年雁北13縣政府流亡大同,大同城內集中了國民黨行政組織機關22個、黨務機關7個、特務機關11個。
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改東雁北二專署為第五專署,屬縣有靈丘、繁峙、渾源、應縣、代縣、山陰、大同、陽高、懷仁。1946年5月,第五專署改為冀晉區*專署,1949年2月,撤銷晉綏邊區,西雁北劃為晉西北區,設置晉西北行政公署雁北分署。
1982年2月16日國務院公布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大同為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5年1月國務院批準大同市為全國13個較大的市之一。

行政區劃/大同市

區劃沿革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析大同城、郊置大同市,隸屬察哈爾省,大同市分5個區。
1949年10月,東、西雁北合并,劃歸察哈爾省,設雁北專署,屬縣有:靈丘、廣靈、渾源、應縣、山陰、大同、懷仁、朔縣、平魯、右玉、左云。
1952年12月大同市轄一、二、三區和口泉礦區。
1954年7月大同縣與懷仁縣合并為大仁縣。
1958年6月市隸屬雁北專區。1959年1月23日雁北與忻縣合并為晉北專區,大同市隸屬晉北專區。雁北合并為6個縣:陽高、渾源、靈丘、左云、山陰、朔縣。
1961年7月24日晉北專區撤銷,大同市復歸雁北專區領導,轄城區、口泉區、古城區、懷仁區。同年11月復歸山西省直轄。
1962年雁北又恢復13個縣的設置,1964年11月撤銷古城區、懷仁區,恢復大同縣、懷仁縣。市轄兩區、兩縣。1965年7月將大同、懷仁二縣劃歸雁北專區。
1966年2月將城區、口泉區所轄農業區劃出,成立郊區,大同市轄三個區。
1970年4月,大同市劃歸雁北領導,9月建立礦區,10月成立南郊區、北郊區和口泉鎮。
1971年北郊區改為新榮區。
1972年3月復為省轄市,轄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4個區,17個街道辦事處,287個居民委員會,22個鄉,5個鎮,252個生產大隊,1125個生產隊,351個自然村。
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雁北管轄的平魯、朔縣、山陰劃歸朔州市。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區撤銷,地市合并,懷仁、應縣、右玉三縣劃歸朔州市,將天鎮、陽高、廣靈、靈丘、渾源、左云、大同7縣劃規大同市,實行市管縣。大同市轄城區、礦區、南郊區、新榮區4區7縣。

轄區概況

區劃名稱
面積(k㎡)
政府駐地郵政編碼街道居委會村委會
大同市14102.01城區0370004033662951962
城區46.13向陽里街道03700014//109/
礦區61.87新勝街道03700026//102/
南郊區
960.09口泉鄉037000/37/190
新榮區1013.23新榮鎮037000/165140
陽高縣
1668.06龍泉鎮038100/7610259
天鎮縣1635.69玉泉鎮038200/5612221
廣靈縣1228.00壺泉鎮037500/274180
靈丘縣2719.64武靈鎮034400/3912254
渾源縣
1963.65永安鎮037400/6126315
左云縣
1307.94云興鎮037100/366228
大同縣1497.70西坪鎮0373003729175

地理環境/大同市

大同位置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東經112°34′——114°33′,北緯39°03′——40°44′。北以外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興和縣、豐鎮市、涼城縣毗鄰,西、南與本省朔州市的右玉縣、懷仁縣、應縣及忻州市的繁峙縣相連,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懷安縣、陽原縣、蔚縣及保定市的淶源縣、阜平縣接,公路里程距北京約330公里、太原約290公里、呼和浩特約300公里;為首都之屏障、全晉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大同市全境總面積14176平方千米,市區面積2080平方千米,建成區108平方千米(2010年)。

地貌

大同處于華北地臺的山西臺背斜與陰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為北口隆地,西南為大同──靜樂凹陷,東南為桑干河新斷陷。該區域在多期的地殼構造變動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構造形跡,尤其以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較為明顯,新構造運動相當發育、地震活動也較為頻繁。東部為著名的世界地質奇觀大同火山群,與云南騰沖構成南北兩大火山群。
在地貌構成上,大同的山地面積為27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3.4%;丘陵面積為117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6.6%;平川面積為626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30%。其中,山地、丘陵主要集中于西、北及東北部地區,而平川區位于東南部。這就構成了大同市西北高、東南低,地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主要特征。
大同地理環境處于南下陰山、東來燕山、北上呂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脈的交叉通道,是大雁為首的中部鳥類南遷通道。西北部山脈屬陰山山脈和呂梁山脈,主要有白登山、雙山、二朗山、云門山、采涼山等;東南部山脈屬太行山脈,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處為陽高縣境內六棱山黃羊尖(海拔2420米),*處為靈丘縣境內花塔村冉河出口處(海拔558米)。桑干河自西南向東北橫貫全市,形成了周圍高、中間低、兩山夾一川的槽型盆地。除桑干河外,境內主要河流還有屬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壺流河、唐河和屬黃河水系的蒼頭河。

氣候

大同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季風影響,四季鮮明。
春季氣溫回升很快,平均氣溫6.5~9.1℃,總是乍暖還寒,多大風,降雨較少,平均降水量僅為56.1mm,占年降水量的14.6%。
夏季氣候溫和,平均氣溫在19~21.8℃之間,雨水集中,平均降水量為246.9mm,占全年降水量的64.3%。
秋季來臨后氣溫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5.8~8.4℃之間,平均降水量為72.96mm,占全年降水量的19%。
冬季較春夏秋三季漫長,長達四個多月,盛行西北風,日短天寒。平均氣溫在-12.8~-6.3℃之間,最冷月為1月份,平均氣溫是-11.3℃。平均降水量為8.06mm,占全年降水量的2.1%。
大同市氣候干寒多風,溫差較大,年均氣溫6.4℃,一月零下11.8℃。*溫度零下29.2℃,七月平均氣溫21.9℃,年降水量400至500毫米,初霜期為九月下旬,無霜期125天左右。

水文

大同境內主要河流有御河、十里河、口泉河、淤泥河。雨季河水暴漲,平時水量極少,但仍然給北京供水,較大水庫有冊田水庫、趙家窯水庫、石家寨水庫(文瀛湖)。城區和礦區水源相對充足,山區部分鄉村飲水困難。

自然資源/大同市

水資源

大同市的水資源總量為1.42億平方米,人均水資源量僅為111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9%左右,水資源十分貧乏。用水狀況為:工業與生活用水占80%,農業用水占20%。雖然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67.5%,但年缺水量仍為2000多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煤炭
大同市境內含煤面積632平方公里,累計探明儲量376億噸。大同市坐落在大同煤田的東北部,其煤炭資源屬于地質概念的“大同煤田”的一部分。大同市含煤地層為侏羅紀大同組,石炭系太原組、山西組。侏羅紀大同組含煤面積全市達540平方公里,保有儲量58.7億噸,累計探明儲量65.5億噸,現代大規模開采的產要是這一部分。石炭系煤累計探明儲量為117億噸。該煤種灰分較高,質量遠不如侏羅紀系煤,屬氣煤類。
石墨

石墨埋藏于前古生代的集寧群地層中,屬沉積變質型,山西省唯此,分布在大同市區北部的宏賜堡、六畝地兩處。它們屬于同一成礦帶,總探明儲量石墨礦石5162.3萬噸,內含石墨224.7萬噸。其中,宏賜堡表內保有儲量石墨礦石3913.3萬噸,內含石墨163萬噸,平均含碳量3%-4%,高則超過10%。六畝地表內保有儲量石墨礦石1248.4萬噸,內含石墨61.7萬噸,平均含碳量4.9%。它們均為富礦型。
巖石
水泥石灰巖主要產于上寒武系的海相地層中,總儲量為21517.6萬噸,主要分布于七峰山礦區與狼兒溝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已大規模開采。熔劑石灰巖儲存于中、上寒武統地層中,屬層狀海相沉積礦床,累計探明儲量7019.2萬噸,分布于口泉西部地區。熔劑白云巖主要產于下奧陶統地層中,層位穩定,規模大,質量好,多為二級品,埋藏淺,地質條件簡單,極利于露天開采,累計探明儲量5353萬噸。高嶺巖儲存于石炭二迭紀的煤系地層之中,與煤共生。大同市的高嶺巖儲量大、層位穩定、雜質少,是陶瓷生產的優質添加原料,F代,勘探程度很低,只作為煤礦的伴生礦來開采。玄武巖產于晚第三系地層之中,探明儲量為17424.35萬立方米,其中孤山區有644.3萬立方米,寺兒梁區有16780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森林
截至2012年,大同市共有森林42萬畝,主要集中在東北部的采涼山區、恒山山區、云岡國家森林公園及東南太行山北部邊緣,其它地區也有零散分布,均為人工森林,但大同市仍是一個少林地區。
草地
截至2012年,大同市牧坡草地的面積共有480331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5.3%,約為耕地面積的一半。其中,面積在300畝以上的大片牧坡草地約269875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6%;面積在300畝以下的零星小塊草地共有210456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6.7%。大片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區及部分河灘處,是發展畜牧業生產的重要基地。
植被
大同市屬于干草原的植被類型,大量的禾本科、豆科草類是發展畜牧業的優質牧草,麻黃、甘草等野生藥材植物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山區還生長著許多可供觀賞的野生花卉植物,如石竹、山丹、飛燕草、野菊、紫菀、唐松草、黃刺玫等。大量分布著的胡頹子科野生灌木棗沙棘,不僅是沙荒造林的先鋒灌木,而且在其桔黃色小珍珠似的果實中含有250種天然化合物。

動物資源

截至2012年,大同市陸棲脊椎動物約有一百多種,其中鳥類約70種,獸類約24種。數量較多、經濟價值較大的有黃鼬、草兔等;數量較少、經濟價值較大的有石貂、狼、狐貍、狗獾等;數量較多但個體經濟價值不大的有石雞、野鴿、麻雀和各種野鼠;具有開發利用前途而尚未被重視的動物有鼢鼠及多種雞禽、鳥類等。

人口/大同市

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337.4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7萬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66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9‰;死亡人口1.88萬人,死亡率為5.6‰;自然增長率為5.3‰。漢族占99.6%,少數民族包括回族、滿族、藏族、苗族、朝鮮族等。

大同市各區(縣)人口數據(2010年11月)
區劃名稱
總計比重(%)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戶籍人口
大同市
3318057
100
235.29
3175094
城區
723013
21.79
15673.72
671531
礦區
500158
15.07
8083.88
484077
南郊區
405864
12.23
422.73
297764
新榮區
108482
3.27
107.07
105718
陽高縣
272488
8.21
163.36
287303
天鎮縣
206009
6.21
125.95
218613
廣靈縣
182613
5.50
148.71
180131
靈丘縣
234004
7.05
86.04
241994
渾源縣
343486
10.35
174.92
358339
左云縣
156163
4.71
119.40
149049
大同縣
185777
5.60
124.04
180575

政治/大同市

職務姓名
市委書記  張吉福
市長馬彥平
市人大主任梁鳳書
市政協主席柴樹彬

交通/大同市

公路

大同是晉北的門戶,也是溝通華北與西北省份的橋梁和樞紐,有大運、大塘、大準、大張等10多條公路干線通向全國各地。截至2013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2537.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0.5公里,全市公路密度88.9公里/百平方公里。
大同市內有4個長途客運站,分別為長途客運南站、長途客運北站、新平旺客運站以及新南客運站。長途客運南站位于雁同西路20號,主要是運營發往大同周邊郊縣的長途汽車;長途客運北站位于火車站西200米處,主要是運營發往太原、朔州等省內長途汽車;新平旺客運站位于礦務局百貨大樓南100米,主要是發往山西省內縣鎮以及北京等地的長途汽車;新南客運站位于新建南路699號(大同二電廠北側),主要運營發往太原、朔州、北京等地的長途汽車。
國道108國道109國道208國道209國道
公路宣大高速公路大運高速公路得大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公路

鐵路

京包鐵路、同蒲鐵路、大秦線、大準鐵路等線路以及云岡支線、口泉支線等均在大同交匯,規劃中的有大西客運專線和大張客運專線。 
大同火車站位于京包線中段,每日有多趟列車開往太原、北京、杭州、包頭、沈陽等國內大中城市,是京包線、北同蒲線、云崗支線交會點,是貫通華北、西北物資交流和晉煤外運的樞紐站,技術性質為區域性編組站,業務性質為客貨運站,等級為特等站。
大同站分為東場和西場,東場擔負著京包、同蒲、大秦、口泉、云崗各方向旅客列車的到發作業和京包上下行貨物列車的中轉作業以及豐臺西~包頭西間技術直達列車的增減軸作業。
另外,在京包線設有大同北站,主要辦理列車的交會、越行作業。在大同二電廠運煤線設有二電廠站,共有到發線2股,其它站線4股,主要辦理二電廠運煤專列的到發和卸車作業。 

航空

大同舊南關機場為抗戰前閻錫山晉軍設立經歷晉軍機場、日軍機場、國民黨軍機場及新**大同市機場。
大同東王莊機場為世界著名滑翔機比賽場地。
大同(懷仁)機場為軍用機場,曾作為大同民航機場。
大同倍加皂機場(也叫云岡機場)為支線機場,占地面積2159畝。飛行區等級指標為3C級,可起降B737-300及以下機型,跑道長2400米,寬度45米,站坪1.65萬平方米,機位3個。航站樓面積為8200平方米、站坪24050平方米、停車場7600平方米。2012年完成運輸起降4294架次,旅客吞吐量28.25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133.5噸。

市內交通

公交
截至2013年10月,大同市共有,52條運營中的公交線路,線路總長864公里,年客運量2.1億人次。公交網絡覆蓋了東到御東新區的蔚州疃、西到礦區的姜家灣、南到懷仁縣的毛家皂、北到新榮區的堡子灣的大片區域。其中2011年1月8日開行的601路(礦區公交二公司——大同火車站)是大同市*條快速公交線路。
出租
截至2012年,市區共有10個出租車公司4625輛出租車,起步價7元,一公里晝間1.3元,夜間2.6元(新車晝間1.6元,夜間2.1元)。

經濟/大同市

概況

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3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產業增加值49.7億元,同比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472.2億元,同比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409.4億元,增長9.7%。*、二、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7%、50.4%、45.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5.3∶50.7∶44.0。全市人均GDP實現27813元。 
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6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3%。其中,*產業增加值54.8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455.6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增加值457.1億元,增長8.1%。*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7.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7.2%。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8744元。 
2013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9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7.8%。稅收收入76.93億元,增長20.7%。 

*產業

2012年全市農作物總播面積321.7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2.22千公頃。全年全市糧食總產量94.90萬噸,比上年增加9.00萬噸,增長10.5%。全年全市生豬出欄88.47萬頭,比上年增長4.5%;牛出欄7.88萬頭,下降3.7%;羊出欄114.45萬只,下降1.2%;家禽出欄306.58萬只,增長2.0%。全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76.0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4%。 
2013年全市農作物總播面積321.87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13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79.46千公頃,增加0.52千公頃。全年全市糧食總產量102.55萬噸,比上年增加7.65萬噸,增長8.06%。全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85.0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09%。機械耕地面積208.23千公頃,增長7.22%;機械播種面積154.15千公頃,機械收獲面積70.14千公頃,分別增長10.41%和28.82%。農村用電量3.39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4.55%;化肥施用量29.99萬噸,比上年增長1.25%。

第二產業

大同為*一五計劃的重點建設城市。擁有*華北*大型水泥廠——大同水泥廠、華北*現代化糖廠——大同糖廠、全國*礦務局——大同礦務局等有重大影響意義的企業。
大同市內重要的工業企業有大同煤礦集團、大同電力機車廠、大同齒輪廠、山西橡膠廠、山西柴油機廠、大同第二發電廠、大唐云崗熱電廠等。其中大同的制藥工業在山西乃至全國占有一定地位。
2012年全市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18.74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99.22億元,比上年增長22.3%。
201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12.5億元,比2012年增長5.9%。實現利稅77.7億元,比2012年下降28.3%。其中,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3.9億元,下降34.7%。實現利潤18.5億元,比2012年下降36.0%。其中,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1.5億元,下降54.9%。

第三產業

2012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1.79億元,比上年增長25.1%。全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3.65億元,比上年增長16.00%。全年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完成5039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出口完成23400萬美元,增長139.0%;進口完成26995萬美元,下降19.0%。
2013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36.3億元,比上年增長24.6%。全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1.2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95.6億元,增長14.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5.6億元,增長9.8%。
2013年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完成47815萬美元,比上年下降5.1%。其中,出口完成21493萬美元,下降8.1%;進口完成26322萬美元,下降2.5%。全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家,追加注冊資金1家。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資11253萬美元,同比下降47.1%;外資實際到位16455萬美元,同比下降21.7%。
2013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2355.8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8%。其中:海外旅游接待31.27萬人次,同比增長12.7%;國內旅游接待2324.56萬人次,同比增長23.0%。全年全市旅游總收入200.33億元,同比增長23.0%;旅游外匯收入11781.23萬美元,同比增長15.2%;國內旅游收入192.90億元,同比增長23.5%。

教育 /大同市

大同最早的幼兒園是1912年大同縣育嬰堂附設的幼稚園。1949年以來政府大力發展幼教事業。至2009年大同市共有130所幼兒園,在園兒童數3.0萬人。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大同縣知縣龍璜在原平城書院創辦大同官立高等小學堂,這是大同縣*所高等小學校。民國成立后,城鄉設立了很多初等小學堂。1918年大同縣知縣馮延鑄下令取締私塾,強令男女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并設立女子國民學校。1926-1928年因戰禍和天災,教育衰敗。1937年9月大同淪陷后教員四散奔逃,學校停辦?箲饎倮箝愬a山政府忙于內戰,無暇顧及教育,僅恢復了少數國民學校。
1949年后,私立小學和教會小學陸續為人民政府接管。另外增設了許多市屬小學,此外還有廠礦企業所設子弟小學(逐漸收歸政府管理)。2009年全市有1221所小學(絕大多數為公立小學),在校生29.0萬人。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知府劉瀛在停辦的云中書院處籌辦大同府中學堂,1905年正式開學,是大同最早的中學教育。1913年學校由省接管后改為山西省立第三中學校,1934年改稱山西省立大同中學校。1934年山西省立第五女子師范學校改制,易名“山西省立大同女子初級中學!。1937年9月大同淪陷后省立大同中學校校園被日軍用作陸軍醫院,女中被用做傷兵療養處,兩校設備盡毀?箲饎倮髢尚;謴,女校又改制為大同女子師范學校。1946年大同天主教會創辦中學校,1947年省教育廳備案后定名為私立大同育英中學校。1947年國民黨晉北黨務辦事處建立中正初級中學。同年寧武中學在大同建校并招生,1948年懷仁中學逃亡到大同辦學。
2009年全市有263所普通中學(絕大多數為公立中學),在校生22.6萬人。大同一中、大同二中、同煤一中、陽高一中、渾源一中為山西省首批重點中學,俗稱大同市“五大中學”,初高中升學率均較高。初中教育比較成功的學校還有大同三中、大同六中、北岳中學、大同十中、同煤四中等。此外,還新設了大同市實驗中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大同附屬中學校兩所公立完全中學。
2013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1.79萬人,在校生人數5.57萬人。其中,職業高中招生3748人,在校生人數1.45萬人。全市基礎教育招生人數14.37萬人,在校生人數45.88萬人。其中,初中中學招生人數3.58萬人,在校生人數10.82萬人;普通高中招生數2.42萬人,在校生數7.34萬人。

社會/大同市

科技

2013年全市共申請專利810件,比上年增長1.0%。其中,發明專利231件、實用新型專利426件、外觀設計專利153件,分別占專利申請總數的28.5%、52.6%和18.9%。全市共授權專利485件。其中,發明48件、實用新型406件、外觀設計31件,分別占專利授權總數的9.9%、83.7%和6.4%。全年新登記科技成果35項。年末累計高新技術企業13家。

通信

截至2013年,全市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393.83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49.3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344.46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達到52.42萬戶,3G用戶達到86.58萬戶。全市郵政局所128個,郵路總長度3398公里。

衛生

截至2013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村衛生室)2976個,床位17617張。其中,醫院112個,衛生院146個,床位15879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1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3個;婦幼保健機構13個;?萍膊》乐螜C構1個。年末,全市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945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8712人,注冊護士6971人;疾病預防中心衛生技術人員404人;婦幼保健衛生技術人員265人;農村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1189人。

大同市主要醫院
大同市一醫院大同市二醫院大同市三醫院大同市四醫院
大同市五醫院大同市六醫院大同大學附屬醫院同煤集團總醫院
解放軍322醫院大同市中醫醫院 

體育

在第十二屆全運會上,全市共獲得3枚金牌、5枚銀牌、1枚銅牌。金牌數、獎牌數、總分數均位列全省*。在山西省第十四屆運動會資格賽19個大項的比賽中,共獲得了115枚金牌。全市積極開展體育大拜年、“全民健身日”等有規模、有影響、示范性強、傳統性的群眾體育活動近60項。

旅游/大同市

景點

作為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大同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的美譽,特別是以云岡石窟、北魏懸空寺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華嚴寺、善化寺、觀音堂、覺山寺塔、圓覺寺塔為代表的遼金文化;以邊塞長城、兵堡、龍壁、明代大同府城為代表的明清文化,構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為平城文化、邊塞文化和佛教文化。
截至2013年,大同市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4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云岡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市、縣文物保護單位300余處。這些文物保護單位中有古建筑188處,古墓葬38處,古遺址66處,石窟寺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3處(其中革命文物18處),石刻及其他22處。大同市共有館藏文物9.7萬余件。

主要景點
簡介
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岡石窟是世界聞名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是**規模的石窟群,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F存的云崗石窟群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云岡半腰。

恒山
恒山是*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恒山又稱北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是*地理標志,首批*風景名勝區。距大同市市區62公里。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懸空寺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國家4A級景區。恒山懸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是*古代建筑精華的體現。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巖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

大同三皇墓大同三皇墓在大同城南十五里王家莊。據《一統志輿地記山西通志》記載:三皇本紀以太皋、女媧、炎帝為三皇,葬于此。清朝詩人李養本游覽三皇墓,賦詩名曰“三皇墓”:浩劫還余尺土封,云車羽駕問荒蹤。鴻蒙頓辟三才位,渾噩從開萬古胸。白草黃沙埋斷瓦,孤村寒樹背高塘。圖經指點傳疑處,落日煙霏咽暮鐘。

華嚴寺華嚴寺位于大同市大西街,因佛教華嚴宗而得名,寺內有遼代的薄伽教藏殿和金代的大雄寶殿以及諸多彩塑,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1961年被列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嚴寺歷史上曾分為上、下寺兩處獨立的寺院,現已并為一處。

各類遺址
華嚴寺
善化寺
平型關戰役遺址
平城遺址
許家窯人遺址
九龍壁
大同關帝廟
觀音堂
法華寺
大同煤礦萬人坑遺址紀念館
方山永固陵
萬里長城大同段
覺山寺塔
古城遺址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懸空寺
渾源永安寺
渾源文廟
律呂神祠
栗毓美墓
荊莊大云寺大雄寶殿
曲回寺石像冢
沙梁坡墓群
禪房寺塔
天鎮慈云寺
廣靈水神堂
陽高云林寺
古城堡墓群
吳官屯石窟李峪彩陶文化和青銅器遺址
鼓樓
大同府文廟
高山遺址
青磁窯遺址
許從赟墓
吉家莊遺址
盤山石窟
趙武靈王墓
古城墓群
千福山漢墓群
洗馬莊漢墓群
渾源文廟
恒山建筑群
界莊遺址
古磁窯窯址
麻莊漢墓群
興國寺
大同古城墻
云岡南梁遺址
羅家灣遺址
北魏鹿苑
大同天主堂
帝君廟
高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代藩九王墳
寧靜寺
宜寧縣城遺址
揚州窯石徑幢
魯班窯石窟

特產

大同地區的主要特產有大同燒麥、小米、大同黃花、大同羊雜、渾源涼粉、莜面、大同刀削面、陽高杏脯、苦蕎茶、畫眉驢肉等。
地方名吃有大同刀削面、羊雜、油炸糕、大同銅火鍋、鳳臨閣燒麥、莜面、廣靈豆腐干、渾源涼粉、陽高杏脯等;食材藥材有大同黃花、恒山黃芪等;工藝品有大同煤雕、云岡絹人等。

文化/大同市

方言

大同方言屬于晉語。就全部晉語來說,按當前普遍認同的說法,大同方言屬于大同包頭片(主要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中部);就山西境內的晉語來說,大同方言屬于以大同為中心的云中片。大同方言主要包括的大同市區、大同縣、天鎮、陽高、左云、右玉、山陰、懷仁等區域。渾源、靈丘方言列入山西方言五臺片,廣靈方言屬河北語系,列入北方官話區。

民俗

生旺火: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等到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后,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御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通常誰家的火堆大,著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
游八仙:游八仙是大同特有的一項民俗活動,始于明朝,每年的正月初八當地百姓家都會扶老攜幼,聚集在寺廟和道觀里,祈求來年的健康和平安。有著“游八仙,去百病“的說法。在大同市街頭,滾滾人流遍布大街小巷,市民走出家門感受春節期間的歡樂。市區內的華嚴寺和圓通寺內,上香拜佛祈求一年平安的市民絡繹不絕地出出進進,將寺院擠得水泄不通。

節慶

大同春節文化廟會
時間:每年正月
介紹:廟會匯集秧歌、二人臺、鑼鼓、川劇等多種藝術表演,展出剪紙、泥塑、刺繡、涼粉等多類民間或地方工藝品及特色小吃。
大同云岡文化藝術節
時間:每年8月
介紹:以展示*傳統宗教文化以及優美的塞外風光為主。旅游節包括晉北景點展示、文體盛事表演、城市交往、旅游觀光攬勝推介、大同旅游項目招商等活動。

工藝

大同銅器
大同銅器歷史悠久,久負盛名。歷史上有“五臺山上拜佛,大同城內買銅”之說。大同銅器已有25大系列,235個品種,458個花色,主要有銅火鍋、酒具、宮廷餐具、銅牌匾等。大同銅器不僅在國內各地受歡迎,而且還暢銷于日本、馬來西亞、德國以及港澳地區。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大同時,曾以大同銅火鍋相贈。
廣靈剪紙
廣靈剪紙作為*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動的構圖、傳神的表現力、細膩的刀法、考究的用料與染色、精細的包裝制作工藝,獨樹一幟,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在*剪紙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廣靈剪紙作為*剪紙的部分申報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城市榮譽/大同市

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九大古都之一*優秀旅游城市國家旅游名片
*雕塑之都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煤都*特色魅力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友好城市/大同市

國家省份城市
*山東省青島市
*黑龍江省
鶴崗市
*河北省張家口市
*河北省秦皇島市
*福建省
廈門市
英國曼徹斯特郡貝里都市自治市
日本福岡縣
大牟田市
類似“大同”
與“大同”相關的網站
国产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高潮 - 百度 (baidu.com),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百度 (baidu.com),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不卡,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