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是新興的旅游度假勝地;礦產資源豐富煤電工業實力雄厚,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農業特色鮮明,是山西省主要的生態畜牧基地;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宜居城市文明和諧,服務功能日臻完善,園林城市魅力出顯。
從朔州市峙峪、邊耀、鵝毛口古遺址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8000年),就有人類在此生息。
春秋(前770-前476)以前,這里為少數民族北狄所居。戰國時,歸入趙國的版圖。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邊帥蒙恬在此筑城名馬邑,置馬邑縣,歸雁門郡管轄。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時,置馬邑縣(今朔城區)、中陵縣(今平魯區)、劇陽(今應縣)、陰館(今朔城區東南)、汪陶(今山陰縣)、埒縣(朔城區南)、樓煩(今朔城區西南)、善無(今右玉縣),仍歸雁門郡管轄。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雁門郡移治陰館縣。東漢末大亂,人民逃亡,大部分縣撤廢。
西晉(公元266年—316年)時,將峪嶺(今雁門關)以北各縣民撤往嶺南,地歸代王拓跋猗盧。北魏(386~557)時屬畿內地,置桑干郡(今山陰東)、繁峙郡(今應縣東)、馬邑郡。北齊天保六年(555),將朔州治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遷到馬邑西南。北齊天保八年(557)改馬邑縣為招遠縣,為朔州治,此為朔州名之始。
北周(557年—581年)升朔州為總管府。
隋朝(581年-618年)廢總管府,改為馬邑郡,轄鄯陽(原朔縣)、開陽(朔城區南部)、神武(山陰、應縣境)。
唐武德四年(621),改馬邑為朔州。唐天寶元年(742),又改朔州為馬邑郡。唐初,在馬邑郡 置大同軍節度。會昌三年(843),改為大同都團練使,領云(今大同)、蔚(今河北蔚縣)、朔(今馬邑)三州。咸通九年(868),重置大同節度使,移治云州(今大同市)。五代時,在唐明宗出生地金城置應州,又分朔州置寰州(今朔城區西影市寺林東)。后晉天福元年(936),朔州、寰州、應州割讓給契丹。
遼(916~1125年)時,朔州為順義軍節度,應州為彰國軍節度,統屬西京道。金仍之。元隸山西道大同路。
明(1368年~1644年)時,朔州隸大同府,轄馬邑縣,應州轄山陰縣。清(1644年—1912年)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轄右玉縣、左云縣、平魯縣、寧遠廳和朔州及馬邑縣。懷仁、應州與山陰同隸大同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五月改州為縣,同隸雁門道,后雁門道撤,直隸山西省?谷諔馉帟r,以同蒲路為界,路西歸晉綏邊區,路東歸晉察冀邊區。
1946年朔縣解放,歸察哈爾省,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察哈爾省撤消,重歸山西省,屬雁北專區。1958年改屬晉北專區。1961年重新歸雁北專區。1989年1月,國務院批準由原雁北地區劃出朔縣、平魯縣、山陰縣、設立朔州市,1989年1月5日正式設市。
1993年7月原雁北地區撤消,其所轄的應縣、右玉縣和懷仁縣劃歸朔州市。
截至2011年,朔州市轄2個市轄區(朔城區、平魯區)、4個縣,共73個鄉鎮(含街道),1684個行政村。[1]
區劃名稱 | 面積(km2) | 人口(萬) | 下轄區域 |
---|---|---|---|
朔城區 | 1793 | 50.5 | 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神頭街道、北旺莊街道、神頭鎮、利民鎮、下團堡鄉、小平易鄉、滋潤鄉、福善莊鄉、南榆林鄉、賈莊鄉、沙塄河鄉、窯子頭鄉、張蔡莊鄉 |
平魯區 | 2314 | 20.4 | 井坪鎮、 鳳凰城鎮 、 白堂鄉 、 陶村鄉 、 下水頭鄉 、 雙碾鄉 、 阻虎鄉 、 高石莊鄉 、 西水界鄉 、 下面高鄉 、 下木角鄉 、 向陽堡鄉 、榆嶺鄉 |
山陰縣 | 1652 | 23.9 | 岱岳鎮、 玉井鎮 、北周莊鎮、古城鎮、吳馬營鄉、 馬營鄉 、下喇叭鄉、合盛堡鄉、岱岳鄉、 安榮鄉 、薛圐圙鄉、后所鄉、張家莊鄉、馬營莊鄉 |
應縣 | 1708 | 32.8 | 金城鎮、南河種鎮、下社鎮、鎮子梁鄉、義井鄉、臧寨鄉、大黃巍鄉、杏寨鄉、下馬峪鄉、南泉鄉、大臨河鄉、白馬石鄉 |
右玉縣 | 1965 | 11.2 | 梁家油坊鎮、右玉城鎮、 威遠堡鎮 、牛心堡鄉、白頭里鄉、元堡子鄉、高家堡鄉、西碾頭鄉、威坪堡鄉、丁家窯鄉、楊千河鄉、殺虎口鄉、李達窯鄉、破虎堡鄉、歐家村鄉、高墻框鄉 |
懷仁縣 | 1230 | 32.7 | 云中鎮 、 吳家窯鎮 、 金沙灘鎮 、 毛家皂鎮 、 何家堡鄉 、 新家園鄉 、 親和鄉 、 海北頭鄉 、 馬辛莊鄉 、 河頭鄉 |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東經111°53'~113°34',北緯39°05'~40°17',西北毗鄰內蒙古自治區,南扼忻州市、雁門關隘,北距古城大同129公里,南至省府太原200公里,東到首都北京502公里。
朔州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根據山西氣候區劃方案,屬晉北溫帶寒冷半干旱氣候區。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雨雪少,風沙大,蒸發量大,經常出現干旱天氣;夏季雨量集中,間有大雨 、暴雨、冰雹等;秋季雨水少,早晚涼爽,中午炎熱;冬季風多雪少,氣候寒冷。
朔州境內氣溫水平分布的規律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年平均氣溫一般為3.6℃~7.3℃左右。
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一14.9℃~一9.4℃,極端*氣溫一40.4℃(1971年1月21日)。從3月到5月,每個月氣溫平均升高8℃左右。7月份為較熱,平均氣溫為19.4℃~22.3℃,*氣溫可達38.3℃(1961年6月10日)。
秋季每個月氣溫平均下降7℃左右,一日之內*氣溫多出現在下干1時至2時,*氣溫多出現在日出之前。全年日照時數為2600小時~3100小時,年日照率為63%~65%。各月日照數以5月份和6月份最多,月平均281.9小時~284.2小時;11月~12月最少,月平均191.1小時~198.2小時。一日中,日照時數1月~2月和11月~12月每天平均6小時,3月和9月~10月每天平均7小時,4月和7月~8月每天平均8小時,5月~6月每天平均9小時。年平均接受太陽輻射量為137.48千卡/厘米2,其中5月、6月、7月3個月接受輻射量47.77千卡/厘米2。
朔州市多年平均(1956年~1984年)降雨量為421.2毫米,*年降雨量為806.7毫米(1964年),最小年降雨量為193毫米(1965年)。
朔州境內西、南、北三面環山,中部和東部是平川,整個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西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魚渠嶺、雙華嶺、大梁山等,海拔在1750到2000米之間。南部山區主要山峰紫金山,海拔2127米,山高峰巍,懸崖絕壁,坡度在35到40度間,山上多松、樺等。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黑駝山,海拔2147米,為城區*點。中東部為平川區,面積約占城區總面積的70%,恢河橫跨其間,為主要農產區。境內主要河流有恢河、黃水河、七里河、源子河等,均為桑干河支流。
朔州市多年(1956年~1984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70317萬立方米。其中,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38546萬立方米,山丘區49407萬立方米,盆地平川區與山丘區的重復量為17636萬立方米。本地加外地入境水資源總量7.63億立方米。地下水開采系數約0.7左右,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4.63億立方米。
朔州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9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4.6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7.03億立方米,河川徑流量與地下水資源的重復計算量3.82億立方米。本地加入境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8.74億立方米。平水年(P=50%)時為8.64億立方米,中等干旱年(P=75%)時為8億立方米,特殊干旱年(P=95%)時為7.12億立方米。全市水資源總量占全省水資源總量138.1億立方米的5.7%。按1993年人口126.04萬人計算,人均水資源量為627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2600立方米的24.1%,但略高于全省49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以本地河川徑流量水平衡量,全市人均擁有量370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37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全市畝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127立方米,比全省畝均占有量240立方米還少113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較高的是平魯區和右玉縣,水資源總量是全市的36.7%,但利用率低。畝均占有量較高的是山陰、應縣,而懷仁人均、畝均都為*,水資源嚴重短缺。
朔州境內已探明礦產有35種,主要有煤炭、石灰巖、鋁土礦、耐火粘土、鐵礬土、云母、石墨、石英、高嶺土、沸石、長石、鐵礦以及一定儲量的金、銅、稀土等。各類礦產資源潛在價值25870億元,占山西省17%,位居山西省*。朔州市煤炭儲量約494.1億噸,占全省儲量的1/6。主要分布在平朔礦區、朔南礦區、山陰礦區、懷仁礦區、右玉礦區,含煤面積1644.95平方公里。山西省共有4個富煤區,其中有2個在朔州境內。
石灰巖境內出露較為廣泛,在六縣區均有分布,并且層位穩定,資源豐富,總儲量約為800億噸。其中洪濤山礦區總量達500億噸,面積64平方公里。
耐火粘土是朔州的優勢資源。礦石類型齊全,有高鋁粘土、硬質粘土、半軟質粘土和軟質粘土4種。其中高鋁粘土質優量多。在本市上儲量表的有:峙峪礦區、峙峪包鋼軟質粘土礦區、郝家溝礦區、千井礦區?們α4628.3萬噸,占全省儲量的8.61%;工業儲量1137.6萬噸,占全省工業總儲量的9.89%。
鋁土礦是朔州的又一重要礦產。朔城區郝家溝、梵王寺、寶泉莊,懷仁蘆子口、蘆子村、吳家窯一帶為本市主要鋁土礦產地。其中郝家溝礦區儲量458.6萬噸,蘆子溝礦區儲量588.6萬噸。
朔州市國土總面積10627平方公里,即1593.7萬畝,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8%。按1998年底全市總人口133萬人計算,人均占有土地11.98畝,比山西省人均土地多3.2畝,與全國人均土地接近。其中平原占國土面積的38%,丘陵占36%,山區占26%。從土地利用現狀看,全市土地利用類型可分為11類。農耕地6166248畝,林地2530025畝,牧草地713469畝,園地326667畝,城鎮、村、工礦用地666972畝,獨立工礦用地140528。4畝,鹽田地379.4畝,特殊用地99947.5畝,交通用地22506.3畝,水域地544297.6畝,未利用地5057771畝。
1998年,全市有耕地513萬畝,農民人均4.9畝,居山西省*。有水澆地170萬畝,比1988年增加24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3%,比1988年增長了5個百分點。
北同蒲鐵路電氣化復線、大運二級公路、神朔鐵路、朔黃鐵路、平萬公路、朔蔚公路,大運高速公路,橫貫東西、穿越朔州的榮烏高速公路山西段正在建設中。鐵路專用線和公路干線縱橫交錯,縣鄉公路四通八達,是山西省*實現鄉鄉通油路的地級市,每萬人擁有公路量位居全省*,等級公路居全省第二,鄉鎮油路通達居全省*。
原平朔安太堡機場,2004年底停飛。擬建朔州機場,遷建復航的建設內容為:飛行區等級4C級;新建一條2600米×45米的跑道和一條垂直聯絡道,站坪機位數4個,新建5000平方米航站樓和進場路、停車場等,項目總投資7.9億元。
朔州已初步形成以煤、電、奶為支柱產業,兼有陶瓷、食品、機械、建材、 化工、輕紡、醫藥、冶金及耐火材料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以農牧業為主導、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格局。
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1026.4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產業增加值61.7億元,比上年增長5.0%,比重占6.0%;第二產業增加值575.1億元,增長11.0%,比重占56.0%;第三產業增加值389.6億元,增長6.1%,比重占38.0%。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28.1億元,增長14.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88.0億元,增長5.4%;房地產業增加值21.2億元,增長4.9%。
2013年朔州農作物種植面積34.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8% 。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7.3萬公頃,增長1.9%;油料種植面積2.8萬公頃,減少2.6%。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4.8萬公頃,增長2.1%。
2013年糧食總產量117.6萬噸,比上年增長9.9%。其中,玉米96.1萬噸,增長10.5%。
2013年朔州肉類總產量6.2萬噸,增長6.3%。其中,豬肉產量2.4萬噸,增長6.4%;羊肉產量2.7萬噸,增長8.2%。牛奶產量51.4萬噸,增長9%。禽蛋產量1.72萬噸,增長4.9%。
2013年生豬出欄25.4萬頭,存欄23.5萬頭;牛出欄6.2萬頭,存欄16.7萬頭;羊出欄128.0萬只,存欄173.7萬只。
2013年末朔州農業機械總動力233.0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4.4%。機械耕地面積25.7萬公頃,機械播種面積24.2萬公頃,機械收獲面積13.4萬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4.5%、6.1%和16.5%。
2013年朔州原煤產量2.2億噸,比上年增長7.6%;洗煤1.5億噸,增長13.4%。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157.6億元,比上年增長0.9%。其中,煤炭、電力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75.5億元和92.5億元,分別增長-0.3%和8.1%;食品和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1億元和41.7億元,分別增長3.5%和-21.8%;汽車制造業和醫藥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億元和3.2億元,分別增長18%和35.7%。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195.1億元,比上年下降33.4%;實現利潤78.2億元,下降54.2%。
2013年朔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8.8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其中,城鎮零售額168.3億元,增長14.4%;鄉村零售額50.5億元,增長14.7%。2013年朔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08.2億元,比上年增長6.2%。
2013年朔州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5.3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電信業務總量14.2億元,比上年增長9.8%。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48.8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45.3萬戶。朔州寬帶接入用戶18.8萬戶。
2013年朔州接待入境游客7.0萬人次,接待國內游客886.5萬人次,分別增長11.8%和31.3%;旅游外匯收入2537.5萬美元,國內旅游收入82.5億元,旅游總收入84.1億元,分別增長14.8%、30.2 %和29.8%。
職務 | 姓名 | 上任時間 |
---|---|---|
市長 | 李海淵 | 2014年4月起 |
常務副市長 | 雷健坤 | 2013年12月起 |
宣傳部長 | 劉英魁 | 2012年10月起 |
副市長 | 韓文讓 | 2014年4月起 |
副市長 | 侯新生 | 2009年6月起 |
副市長 | 王志剛 | 2012年5月起 |
副市長 | 王智杰 | 2014年2月起 |
副市長 | 薄志平 | 2012年11月起 |
秘書長 | 蔚文彩 | 2010年起 |
學校 | 備注 | 學校 | 備注 |
---|---|---|---|
中北大學朔州校區 | 本科 | 朔州職業技術學院 | ? |
朔州師范高等?茖W校 | ? | 懷仁陶瓷職業技術學院 | ? |
山西廣播電視大學朔州分校 | 成人院校 |
朔城區一中 | 朔州市三中 | 朔城區二中 | 朔城區六中 | 李林中學 |
懷仁一中 | 朔州市四中 | 朔城區三中 | 朔城區七中 | 應縣一中 |
朔州市一中 | 朔州市五中 | 朔城區四中 | 朔城區八中 | 山陰中學 |
朔州市二中 | 朔州市六中 | 朔城區五中 | 朔城區九中 | 開發區實驗中學 |
朔州市實驗學校 | 朔州市 占義學校 | 朔州市旭日學校 | 朔州市民福中學 |
崇福寺 | 應縣木塔 | 馬邑漢墓群 | 殺虎口 | 李林烈士紀念園 |
雁門關 | 峙峪舊石器遺址 | 廣武古城 | 神頭海 | 朔州老城 |
2013年朔州市共受理各項專利申請量1245件,比上年增長61.7%。朔州市共簽訂技術合同9份,成交金額5760萬元。2013年有2個項目列入國家各類科技計劃,獲得國家資助 1110萬元。2013年全市共取得省級以上6項科技成果。
2013年末朔州市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8個,文化館7個。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3座。有線電視用戶13.9萬戶。廣播人口復蓋率96.09 %,電視人口復蓋率98.64%。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7個,館藏圖書42.57萬冊。
2013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061個,其中婦幼保健院8個。朔州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6885張;衛生技術人員6397人。朔州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09%。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復蓋人口38.2萬人。
2013年末全市擁有群眾健身輔導中心、站點125個,體育指導員1800人,2013年舉辦體育比賽活動80次。
2013年末朔州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1.7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8.4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0.5萬人;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3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9.6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7.8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7.7萬人。
2013年朔州市納入城市*生活保障的居民6.6萬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1.8億元;納入農村*生活保障的居民9.1萬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5億元。
壘旺火是朔州的傳統春節習俗。在民間,點旺火有紅紅火火、旺氣沖天的寓意。
山西朔州盛產煤炭,煤炭在朔州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朔州考古證實:在古代煤炭就已滲透到選先民們的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朔州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 朔州地區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老鄉們叫它旺火,以圖吉利,祝賀新年興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
“騾馱轎”的花轎裝飾其圖案皆具有喜慶吉祥和成雙成對的意思,如雙鳳凰、雙蝴蝶、雙蝙蝠上下盤旋,兩兩相對組成,含有夫妻之間和和美美、相親相愛之意;也有雙魚和雙兔等,俗稱“滑魚急兔”。
秧歌戲
朔州秧歌戲是融舞蹈、戲曲、武術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早期在廣場、街頭表演。其中以舞蹈為主的秧歌戲稱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節慶和祝壽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戲為主的秧歌戲稱為“大秧歌”,劇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間故事為主。
2009年央視開播了《走西口》,反映了山西商人的艱苦樸素。從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線圖看,從山西中部和北部出發,一條向西,經殺虎口出關,進入蒙古草原;一條向東,過大同,經張家口出關進入蒙古。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皻⒒⒖凇边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皻⒒⒖凇钡呐d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展興衰的歷史。
朔州黃酒 | 乳品 | 沙棘汁 | 朔州陶瓷 |
北京市房山區 |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山東省棗莊市 |
國家 園林城市 | 2009*經濟*創新力城市 | 2011*十大 *幸福感城市 | 山西省園林城市 |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市 | 2010* , 經濟轉型 ,示范城市 | 影響*改革十大, 資源型城市 | 山西省文明和諧城市 |
全國 , 城市環境 ,綜合整治先進市 | 2011**投資城市 | 低碳* ,貢獻城市 | 山西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市 |
班婕妤 | 西漢女詩人 | 周德威 | 后唐名將 |
張遼 | 三國名將 | 劉武周 | 隋末將領 |
尉遲恭 | 唐初大將 | 李存勖 | 五代時后唐皇帝 |
斛律金 | 北朝名將 | 李檀 | 后唐莊宗 |
斛律光 | 北齊大臣 | 安重誨 | 后唐大臣 |
鮑承先 | 清初大將 | 師翱 | 明朝銃器專家 |
蕭綽 | 女中豪杰蕭太后 | 王家屏 | 明朝大臣 |
麻貴 | 明朝抗倭將領 | 李林 | 抗日民族女英雄 |
王庚榮 | 光緒二年榜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