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縣地域從設縣起至1998年,已有2108年的歷史。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海南島上設珠崖、儋耳兩郡,設16縣,有23000余戶,隸交趾刺史部。從此,海南島正式列入西漢封建王朝的版圖。珠崖郡下置11縣:曋都、紫貝、茍中、玳瑁、顏盧、山南、臨振7縣,余4縣未詳。儋耳郡下置5縣。茍中縣隸珠崖郡,郡治在今瓊山市龍塘鎮潭口村委會大賓村(古稱石嶺村或石陵村);一說在今瓊山市遵譚鎮東譚村。茍中縣治設在那舍都(今美亭鄉東北隅)。西漢置珠崖郡后,因黎民不堪其官吏強征暴斂,多次群起“叛亂”。
西漢初元三年(前46年),朝廷撤銷海南島所有郡縣,在大陸設朱盧縣遙領海南(茍中縣自設立至罷棄僅65年),中央封建王朝鞭長未及,海南成為“自由島”。梁大同六年(540年),高涼郡冼夫人請命于朝,在海南儋耳故地設崖州,管轄海南島,結束了海南600年“自由島”的歷史。
隋大業三年(607年),在舊茍中縣境立澄邁縣,屬珠崖郡。澄邁縣名自此始。唐武德五年(622年),澄邁縣管轄4個鄉,改珠崖郡為崖州,澄邁隸屬崖州。唐貞觀五年(631年)析崖州之瓊山設置瓊州,瓊州名自此始。澄邁仍隸屬崖州。唐貞觀十三年(639年),析瓊山、澄邁領地增設曾口、顏羅、容瓊三縣,均隸屬瓊州。唐干封二年(667年),瓊州領地除臨機縣外,瓊州與瓊山、曾口、顏羅、容瓊、樂會1州5縣被黎民攻占,朝廷無奈將臨機縣劃歸崖州管轄。唐貞元五年(789年),124年后,嶺南節度使李復收復瓊州及瓊山、曾口、顏羅、容瓊、樂會1州5縣,置瓊州都督府,同時罷崖州都督府。瓊州都督府領崖州、瓊州、儋州、振州、萬安州5州和22縣。澄邁縣錄屬屋州。
五代十國南漢干和十五年(957年),瓊州之地省顏羅、曾口兩縣,曾口縣地(轄區約今登邁縣的瑞溪、新吳、永發3個鄉鎮,今定安縣的新竹鎮等,今屯昌縣北部等地)劃入澄邁縣。曾口縣治在今永發鎮博羅村。
宋開寶五年(972年),澄邁縣管轄貴平、恭順、永泰3個鄉。廢崖州,以其地入瓊州,登邁縣隸屬瓊州自此始。其時瓊州領地有6縣:瓊山、舍城、澄邁、臨高、文昌、樂會。宋熙寧六年(1073年),海南置1州3軍10縣2鎮。1州即瓊州,設瓊管安撫司,澄邁縣隸屬瓊州。宋宣和元年(1119年),瓊管安撫司改為瓊管安撫都督,澄邁縣隸屬瓊管安撫都督。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瓊管安撫都督改為瓊州路安撫司,澄邁縣隸于瓊州路安撫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瓊州路安撫司改為瓊州安撫司,澄邁隸屬瓊州安撫司。洪武三年(1370年),瓊州升為瓊州府(府治所在今瓊山市府城),領崖、儋、萬3州13縣(后撤并為10縣)。從此,海南島有了統一的行政管理機構--瓊州府。澄邁縣直隸瓊州府。
明成化元年(1465年),?懿,邑城內外又一次化為一炬。成化五年(1469年),大學士丘濬(瓊山人)以縣治在海濱,為預防不測,議徙建城治在保義都北畔,遭澄邁縣舉人李宣等紳士所阻未果。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縣秦志道排除眾議,奮然選定縣治新址于保義都之北畔,并買北畔嶺上下2處300畝,先建社學,稍后動工建縣衙基址,又因當道胡永晟公以工役勞費,未果。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澄邁縣歲貢生李向陽復奏遷治北畔嶺,知縣許應龍以?軐曳缚h治為由,議欲行之,又遭縣治紳士強烈反對,亦因財匱民困而未果。此后,遷治與保治之爭的風波漸漸停息。
清襲明制,澄邁仍直隸于瓊州府。清光緒元年(1875年),遷治與保治之爭停息324年后,再起波瀾。澄邁縣各紳士又議遷縣治,相率往北畔嶺勘視,多數人認為其地不適宜建縣治而作罷。光緒十七年(1891年),知縣李德重得到金江地區徐江繞諸紳和永泰鄉各都圖鄉民的財物支持,在金江鎮創建金江行署。行署建設方興,李德重不幸病卒(李德重任后有張士锃、俞煐、薛賀圖3人繼任澄邁縣知縣)。光緒十八年(1892年)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歷經俞(誤說“余”)、薛兩任努力,金江行署始告建成。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知縣薛賀圖將縣署從今老城墟遷到金江鎮金江行署辦公。歷經426年的遷治與保治之爭,以“遷治派”的愿望實現而告終。
民國元年(1912年)7月,隸屬瓊崖綏靖處,為廣東省派出機關。民國二年(1913年)3月,隸屬瓊崖鎮守府。同年9月,隸屬瓊崖綏靖督辦公署。民國三年(1914年)夏,復設瓊崖道,澄邁縣隸屬瓊崖道。民國十年(1921年),廢瓊崖道,設瓊崖善后處,為廣東省派出機關,由粵軍駐瓊旅長為處長,掌管軍民兩權,澄邁縣隸屬瓊崖善后處。民國十五年(1926年)2月,國民革命軍渡瓊,驅逐軍閥鄧本殷出瓊,廢善后處,澄邁縣隸屬瓊崖行政區委員會。同年11月,隸屬瓊崖行政視察專員公署。民國十七年(1928年)3月,隸屬廣東省南區善后委員公署。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月,隸屬廣東省瓊崖特別區行政長官公署。7月,又隸瓊崖綏靖委員公署。8月,澄邁縣公署改稱澄邁縣政府。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7月,隸屬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隸屬瓊崖戰時黨政處,為廣東省政府派出機關。12月,隸屬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隸屬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隸屬廣東省政府主席瓊崖辦公處。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隸屬廣東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21日,隸屬海南特別行政區。同年4月,隸屬海南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公署。同年5月,*國民黨領導的海南各級政權全部解體。
1950年4月22日,澄邁縣解放。中共澄邁縣委員會、澄邁縣人民政府從六芹山遷進縣城金江鎮,接管澄邁縣。同年5月26日,撤銷瓊崖臨時人民政府及瓊崖臨時人民政府西區專員公署,隸屬海南軍政委員會。1951年4月,隸屬海南軍政委員會西區辦事處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雙重領導。1953年下半年,海南軍政委員會停止行使職權。1958年12月1日,澄邁和臨高兩縣合并,初稱金江縣,縣治金江鎮。1959年3月22日(一說1959年1月13日),正式改稱澄邁縣。1961年5月30日,恢復澄邁、臨高兩縣建置。1967年3月,隸屬廣東省海南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4月,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1月,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公署。1984年10月,隸屬廣東省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1988年4月,海南建省,澄邁縣直隸海南省。1998年12月仍因之。
2006年,澄邁縣轄10個鎮:金江鎮、老城鎮、瑞溪鎮、永發鎮、加樂鎮、文儒鎮、中興鎮、仁興鎮、福山鎮、橋頭鎮。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國營紅光農場、國營紅崗農場、國營西達農場、國營昆侖農場、國營和嶺農場、國營金安農場)和澄邁華僑農場。
金江鎮轄11個社區、44個行政村:建國社區、中山路社區、文化中
社區、文化北社區、城東社區、向陽社區、鐘寨社區、光明社區、城西社區、江南社區、長安社區、大塘村、村頭村、大催村、塘口村、博潭村、京嶺村、大坡村、天山村、大拉村、新云村、長坡村、長村、合福村、軍口村、南堆村、東聯村、北河村、五聯村、六角塘村、茂坡村、福龍村、潘村、美亭村、黃竹村、龍坡村、名山村、好讓村、大美村、揚坤村、雅新村、塘北村、興加村、太平村、夏富村、六山村、北方村、木棉村、春芳村、海仔村、山口村、善井村、高山朗村、道南村、仁丁村。
老城鎮轄3個社區、15個行政村:老城社區、白蓮社區、馬村社區、美儒村、大道村、才吉村、玉堂村、大亭村、石聯村、羅驛村、潭池村、玉樓村、富豪村、那板村、文玉村、坡腦村、文大村、東水港村。
瑞溪鎮轄2個社區、14個行政村:瑞溪*社區、瑞溪第二社區、瑞聯村、北橋村、群莊村、仙儒村、村內村、加巨村、南尖村、山瓊村、羅浮村、山尾村、北洋村、三多村、番丁村、里加村。
永發鎮轄2個社區、17個行政村:永發社區、永躍社區、永靈村、排坡村、卜羅村、長福村、后坡村、待郎村、卜岸村、儒林村、卜后村、東興村、永豐村、新吳村、參軍村、大山村、賽玉村、龍樓村、南昌村。
加樂鎮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加樂社區、加樂村、德潤村、北統村、加茂村、產坡村、茅坡村、常樹村、加郎村、加桐村、長嶺村。
文儒鎮轄13個行政村:山心村、村頭村、文豐村、坡尾村、土腰村、
文儒村、石浮村、桂根村、檳榔根村、大邊村、珠寶嶺村、加月村、昌文村。
中興鎮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中興社區、好保村、福來村、東嶺村、仁洞村、加龍村、孔水村、旺商村、大云村、福安村、橫灘村。
仁興鎮轄6個行政村:吳案村、嶺侖村、拾村、松運村、四聯村、美厚村。
福山鎮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福山社區、文社村、邁嶺村、敦茶村、博芳村、官族村、仁里村、花場村。
橋頭鎮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橋頭社區、橋東村、沙土村、西岸村、元隆村、玉包村、善豐村、榮興村。
澄邁,古原名為茍中縣、曾口縣,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30年)為茍中縣,屬珠崖郡,縣治設在今美亭鄉的美中墟。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遷縣城于今老城鎮的老城墟,并且取澄江、邁山之首字,易名澄邁縣。據史載,澄邁縣名自此始,屬臨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39年)又拆瓊山地置曾口、顏盧、瓊山三縣,屬瓊州。曾口縣治設在博羅村(今永發鎮內)。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55年)把曾口縣并入澄邁縣。兩縣合并后,其縣城仍設在老城。后因老城地區發生地震,瘟疫流行,遂于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將縣城遷至今治南渡江連的金江鎮。金江鎮舊名“打鐵市”,相傳幾戶打鐵匠居于此而得名。 后來, 在清月發現江中沙土含金,故改名“ 金江” 。
1995年底,澄邁縣總面積2067.6平方千米,總人口43.93萬人,
其中,非農業人口7.80萬人,農業人口36.13萬人;城鎮人口6.54萬人,農村人口37.39萬人。轄18個鄉鎮、164個村委會、927個自然村,境內有7個國有農場。
1996年底,澄邁縣位于海南島北部,東鄰瓊山市和定安縣,南接屯昌縣和瓊中縣,西與臨高縣和儋州市接壤,東北連?谑,北部瀕臨瓊州海峽?偯娣e2067.6平方千米,總人口44.41萬人。轄18個鄉鎮、157個村(居)委會、927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1個華僑農場?h城金江鎮。
1997年底,澄邁縣位于海南島北部,東北連?谑,東鄰瓊山市和定安縣,南接屯昌縣和瓊中縣,西與臨高縣和儋州市接壤,北部瀕臨瓊州海峽。陸地面積2067.6平方千米。人口45.06萬人。轄18個鄉鎮、157個村(居)委會、927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1個華僑農場?h城金江鎮。
1998年底,澄邁縣陸地面積2067.6平方千米。人口45.57萬人,轄12個鎮(金江鎮、加樂鎮、長安鎮、瑞溪鎮、永發鎮、新吳鎮、白蓮鎮、老城鎮、橋頭鎮、中興鎮、福山鎮、馬村鎮),6個鄉(太平鄉、文儒鄉、石浮鄉、美亭鄉、山口鄉、仁興鄉)、157個村(居)委會、927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1個華僑農場?h城金江鎮。
1999年底,陸地面積2067.6平方千米。人口46.11萬人。轄12個鎮、6個鄉、157個村(居)委會、927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1個華僑農場?h城金江鎮。
2000年底,陸地面積2067.6平方千米。人口48.28萬人。轄12個鎮、6個鄉、15個村委會、823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h城金江鎮。(以下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澄邁縣總人口434598人,各鄉鎮人口: 金江鎮 67178 長安鎮 23597 加樂鎮 19215 瑞溪鎮 29489 永發鎮 26295 新吳鎮 9755 白蓮鎮 20099 老城鎮 19703 馬村鎮 8500 中興鎮 10808 福山鎮 15806 橋頭鎮 19150 山口鄉 14927 太平鄉 14120 文儒鄉 12408 石浮鄉 10707 美亭鄉 15245 仁興鄉 7688 仁興熱帶作物場虛擬鎮 1041 國營紅光農場虛擬鎮 18702 國營紅崗農場虛擬鎮 9509 國營西達農場虛擬鎮 17481 國營昆侖農場虛擬鎮 11958 國營和嶺農場虛擬鎮 10035 國營金安農場虛擬鎮 8898 澄邁華僑農場虛擬鎮 12284
2001年底,澄邁縣位于海南島北部,東北連?谑,東鄰瓊山市和定安縣,南接屯昌縣和瓊中縣,西與臨高縣和儋州市接壤,北部瀕臨瓊州海峽。陸地面積2067.6平方千米。人口48.55萬人。轄12個鎮、6個鄉、157個村(居)委會、823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h城金江鎮。(公安
戶籍人口數:總戶數112307戶、總人口28554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1099人。)
2002年7月1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調整澄邁縣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瓊府函69號)批準同意將澄邁縣原有的12個鎮、6個鄉調整撤并為10個鄉鎮,具體調整如下:一、將金江鎮、長安鎮、美亭鄉、太平鄉與山口鄉的山口、高山朗、善井、道南、仁丁等5個村委會合并,設立金江鎮,鎮政府駐原金江鎮。區劃調整后,金江鎮行政區域面積為389.79平方千米,人口132552人,轄55個村(居)委會。二、將老城鎮、馬村鎮、白蓮鎮合并,設立老城鎮,鎮政府駐原老城鎮。區劃調整后,老城鎮行政區域面積為259.99平方千米,人口62556人,轄18個村(居)委會。三、將新吳鎮與永發鎮合并,設立永發鎮,鎮政府駐原永發鎮。區劃調整后,永發鎮行政區域面積為127.3平方千米,人口36050人,轄19個村(居)委會。四、將文儒鄉與石浮鄉合并,設立文儒鎮,鎮政府駐原文儒鄉。區劃調整后,文儒鎮的行政區域面積為130.3平方千米,人口32311人,轄13個村(居)委會。五、將中興鎮與山口鄉的大云、旺商、福安、孔水、橫灘等5個村委會合并,設立中興鎮。區劃調整后,中興鎮行政區域面積為285.17平方千米,人口29155人,轄11個村(居)委會。六、撤銷仁興鄉設立仁興鎮,其行政區劃不變。七、瑞溪鎮、加樂鎮、福山鎮、橋頭鎮原行政區劃不變。調整后的鄉鎮為:金江鎮、老城鎮、永發鎮、文儒鎮、瑞溪鎮、加樂鎮、中興鎮、橋頭鎮、福山鎮和仁興鎮。7月18日,澄邁縣人民政府轉發省人民政府關于同意調整澄邁縣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
2002年,金江鎮、長安鎮、美亭鄉、太平鄉、山口鄉的山口、高山朗、善井、道南、仁丁村委會合并,設立金江鎮;老城鎮、馬村鎮、白蓮鎮合并,設立老城鎮;新吳鎮、永發鎮合并,設立永發鎮;文儒鄉、石浮鄉合并,設立文儒鎮;中興鎮、山口鄉的大云、旺商、福安、孔水、橫灘村委會合并,設立中興鎮;撤銷仁興鄉,設立仁興鎮。年底,澄邁縣陸地面積2067.6平方千米。人口49.49萬人。
轄10個鎮、162個村(居)委會、790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h政府駐金江鎮。
2003年底,澄邁縣陸地面積2067.6平方千米。人口48.83萬人(公安戶籍人口數:總戶數112881戶、總人口48833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8748人。)。轄10個鎮、163個村委會、790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h政府駐金江鎮。(行政區劃一覽)
2004年底,澄邁縣陸地面積2067.6平方千米。人口50.03萬人(公安戶籍人口數:總戶數114139戶、總人口50026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6884人。)。轄10個鎮、163個村(居)委會、790個自然村,境內有6個國有農場?h政府駐金江鎮。
(根據《海南省2003年11月村以及村以上行政區劃》整理)
金江鎮轄:社區居委會(建國、中山、文化中、文化北、城東、向陽路、鐘寨、光明、城西、江南、長安);村委會(大塘、村頭、大催、塘口、北潭、京嶺、大坡、天山、大拉、新云、長坡、長村、合福、軍口、南堆、東聯、北河、五聯、六角塘、茂坡、福龍、潘村、美亭、黃竹、龍坡、名山、好讓、大美、楊坤、雅新、塘北、興加朗、太平、夏富、六山、北芳、木棉、春芳、海仔、山口、善井、高山朗、道南、仁。。
老城鎮轄:社區居委會(老城、白蓮、馬村);村委會(美儒、大道、才吉、玉堂、大亭、石聯、羅驛、潭池、玉樓、富豪、那板、文王、坡腦、文大、東水港)。
瑞溪鎮 轄:社區居委會(瑞溪);村委會(瑞聯、北橋、群莊、仙儒、村內、加巨、南尖、山瓊、羅浮、山尾、北洋、三多、番。。
永發鎮轄:社區居委會(永發、永躍);村委會(永靈、排坡、卜羅、長福、后坡、待朗、卜岸、儒林、卜厚、東興、永豐、新吳、參軍、大山、賽玉、龍樓、南昌)。
加樂鎮轄:社區居委會(加樂墟);村委會(加樂、德潤、北統、加茂、產坡、茅坡、常樹、加郎、加桐、長嶺)。
文儒鎮轄:村委會(山心、村頭、文豐、坡尾、土腰、文儒、石浮、桂根、檳榔根、大邊、珠寶嶺、加月、昌文)。
中興鎮轄:社區居委會(中興墟);村委會(好保、福來、東嶺、仁洞、加龍、孔水、旺商、大云、福安、橫灘)。
仁興鎮轄:村委會(吳案、嶺侖、拾村、松運、四聯、美厚)。
福山鎮轄:社區居委會(福山);村委會(文社、邁嶺、敦茶、卜芳、官族、仁里、花場)。
橋頭鎮轄:社區居委會(橋頭);村委會(橋東、沙土、西岸、元隆、玉包、善豐、榮興)。
國營紅光農場、國營紅崗農場、國營西達農場、國營昆侖農場、國營和嶺農場、國營金安農場、澄邁華僑農場。
澄邁縣位于海南島北部,北部瀕臨瓊州海峽,隔海與廣東雷州半島相望,毗鄰省會?谑,東接定安縣,西靠臨高縣、儋州市,南與屯昌縣、瓊中縣接壤,總面積2072平方公里。東西寬56.25公里,南北長70公里。
澄邁縣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毗鄰省會?谑,區位優勢明顯。全縣土地總面積2072平方公里,擁有耕地總資源72.8萬畝,其中常年耕地36.8萬畝。有海岸線37.5公里(不含內海灣岸線),有港灣15處。本縣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8℃,年平均日照時數2059小時,年均降雨量1786.1毫米,且熱雨同季,終年基本無霜。較之全省東部市縣,處于靜風環境區,臺風影響較弱。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丘陵山地,中部為河積平原,北部為臺地和海積平原。氣候溫和,日照充足,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是鑲嵌在瓊北大地上的一顆明珠。
農業資源
澄邁縣土地總面積306.07萬畝,多屬平原臺地,土壤以磚紅壤為主,土地肥沃。全縣耕地面積41.3萬畝,其中水旱田23.1萬畝,旱坡地18.2萬畝。宜林熱作地120萬畝,已開發117萬畝,其中造林97.3萬畝,種植橡膠13.6萬畝。宜牧地15萬畝,沿海灘涂3.42萬畝。全縣光、熱、水充足,適宜多種熱作生長,熱作資源豐富。主要經濟作物有:民營橡膠13.6萬畝,年產干膠4000多噸;民營膠加工廠8家,年加工規模6000噸;椰子種植2.3萬畝,咖啡種植1.2萬畝,年產量2400噸;胡椒種植1.6萬畝,年產量1050噸;檳榔種植1.8萬畝,年產2400噸;益智種植1050畝,年產21噸。
生物資源
海藻(江蘺)、海參、蝦、蟹、馬蛟魚、昌魚、尤魚等。海岸景觀分布在北部沿海一帶,主要景點有2處:盈濱半島和太陽灣旅游區;水庫風光景色別致,主要有紅湖歡樂園、亞珠莊園等;人文景觀主要有美郎姊妹塔、金江金寺;山石景觀有濟公山、九樂山溫泉、奇石崗、仙人洞等。
土地資源
澄邁地勢平坦,土地寬廣肥沃,土地面積20.67萬公頃,可利用土地面積占95.99%,尚有2萬公頃土地有待開發。土質主要為紅土壤和沙土壤,大部分土地可以引水灌溉,光、熱、水等條件優越,十分適宜種植熱帶作物、冬季瓜菜和發展牧業。
水資源
全縣大小河流20多條,年流量35億立方米。海南*河流南渡江流經縣內8個鄉鎮,長達120公里,年流量為17.4億立方米,可利用水4億立方米。蓄水10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20宗,水域面積2.48萬畝,庫容蓄水1億立方米。海南*水庫松濤水庫主干渠道穿越縣境內9個鄉鎮和農場,灌溉面積近34萬畝。地下水總儲量3.2億立方米,其中優質地下礦泉水7處。
縣內有大小河流20多條,總長250公里,常年流量35億立方米。南渡江流經10個鄉鎮,流程116.3公里,年均流量13.4億立方米。建有中型水庫4宗,。ㄒ唬┬退畮13宗,總庫容量1億方,蓄水工程472宗,引水工程90宗,提水工程33宗,年年加大投入大搞冬修水利建設,用水實灌面積17.2萬畝。
全縣海岸線長有89.8公里(含內灣線),內外港灣15處,海洋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屬瓊州海峽和北部灣的一部分,水溫溫和,海水深度大,鹽度適中,發展港口貿易,海洋捕撈業、養殖業等條件優越。海洋礦產有:海砂、石英石、石灰石、石油、石墨、云母、水晶、金、錳等,具有儲量大、品位高特點。
礦產資源
經探明儲量*有:石油、石英石、石灰石、水晶、黃金、白銀、泥煤、鋅鋁、赤鐵、高嶺土、花崗巖、錳等十多種。其中石油1.9億噸;石英石5000多萬噸,平均品位含硅99.5%;石灰石1075萬噸,平均含石灰鈣53.92%;水晶礦床長5.5公里,寬3公里;高嶺土約有8000萬噸?h內已探明的陸地礦產資源有石灰石1070萬噸,石英石5000萬噸,還有石油、高嶺土、鉛鋅、金銀、花崗石、玄武巖、磚瓦粘土礦等10多種,發現礦產地55處,其中金屬礦產地11處,非金屬礦產地32處,能源礦產4處,水氣礦地8處。
海洋資源
澄邁縣北靠瓊州海峽,海岸線全長89.8公里(含內灣線)。內港灣有淺海涂灘2.3萬畝,海水有機物質豐富,是海水養殖的理想基地。近港灣海域盛產馬鮫魚、紅魚、黃花魚、石斑魚、鯧魚、金槍魚、魷魚、墨魚、龍蝦、蝦米等名貴海鮮。內外港灣15處,均可建2萬噸級泊位碼頭。沿海海邊風光猗麗,沙白水清,環境保護完好,是開辟海邊旅游度假景點的黃金地帶。
2012年澄邁生產總值(GDP)完成170.52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全年呈現“一季度較快發展,二季度回調企穩,三、四季度逆勢上行”的發展態勢,一、二、三、四季度分別增長14.3%、13.9%、15.3%和16.8%。
澄邁縣是海南省農業大縣,以產糧食為主,也是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生產基地。農作物種類多,資源豐富。糧食作物有水稻、薯類、芋頭、玉米、豆類等近50多個品種;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等3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有橡膠、糖蔗、麻類、水果、藥用植物等220多個品種;蔬菜品種也有150多個。其中,福山咖啡、加樂的油茶,還有南藥、苦丁茶、香蜜楊桃、無核荔枝、瓜菜等為名優農作物品種。1950年前,農業生產發展緩慢。新*成立后,各級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業基本建設,不斷加大農業的投入,大大地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糧食不斷獲得增產。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農業學大寨,搞以糧為綱的單一生產,“割資本主義尾巴”,限制農民發展家庭副業,制約農民走向富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體制進行改革,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多種經營,農業生產全面發展,至1998年全縣已形成40萬畝糧食、24萬畝熱作物、15萬畝瓜菜、5萬畝水果、8萬畝糖蔗、5萬畝水產養殖、30萬頭商品牛、豬等十大農業生產基地,及七大農副產品加工企業。
2012年,縣委縣政府把創品牌、惠農增收作為中心任務來抓,政策好,價格優,天氣順,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良好。2012年全縣實現農業增加值55.76億元,增長7.0%,增速高于全省0.7個百分點。其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分別增長6.0%、10.1%、6.9%和5.9%。
新*成立前,澄邁縣工業寥寥無幾,主要企業僅有白蓮糖廠(機制)、金江發電廠(火力)等。1949年全縣手工業、工業產值78.5萬元。
新*成立后,工業發展迅速,20世紀50年代建有電廠、磚瓦廠、糖廠、印刷廠。1959年全縣有工人2009人,工業總產值338.74萬元。1978年有工人3025人,工業總產值1670萬元。改革開放后,工業形成國有、集體、個體、獨資、外資、合資等長期并存、共同發展!靶∥鍙S”先后下馬停辦,一批新工業興起。從60年代到80年代初,制糖業一直是縣龍頭企業,其稅收占財政收入一半以上。90年代走向低谷,金江糖廠停產,其他3家被委托營運,至1998年累計產糖450183噸。1988年興辦老城工業開發區后,澄邁縣工業迅速發展,至1998年止,全區上馬項目67個,總投資55.84億元,成為澄邁縣的工業龍頭。全縣擁有制糖、電力、建材、化工等多個門類,工業總產值13.2億元,占全縣國內生產總產值的33%。
2012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209.35億元,同比增長31.8%;工業增加值56.36億元,同比增長27.7%,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0%,拉動全縣經濟增長10.1個百分點。2012年全縣工業產值增速一直保持在30%以上,主要得益于園區企業強力拉動。統計數據顯示,生態軟件園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增長22.9%,貢獻率達到69.0%。
工業內部結構多元化。2011年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10%的行業僅有3個,2012年增至5個:農副產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質制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通信、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分別為16.8%,17.9%,15.3%,10.6%和11.5%。
澄邁教育歷史悠久。宋寶祐三年(1255年),縣主簿紀應炎代理縣事,建學宮。明、清先后建有書院6間和社學等19間,還有義學和族塾、村塾等。清末,廢科舉,興學堂!敖鸾瓡骸备拿俺芜~縣金江高等小學堂”,民國十三年(1924年),改為“澄邁縣初級中學”。爾后,各地便相繼辦起了私立小學或高級小學。1946年,全縣有中學1所,鄉級小學15所,保級小學124所。1950年5月,教育事業出現了新的高潮。全縣在校中學生456人,小學生19112人。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鬧革命,隨后提出“高中不出社,初中不出隊,小學不出村”的口號,形成幾乎村村辦初小,大隊辦完小、初中,公社辦高中的局面。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撥亂反正,重新調整學校設點布局,恢復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和升學考試制度,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98年,全縣有中學31所(含國營農場中學及私立中學),在校學生20902人;小學(不含農墾)379所,學生人數63101人。澄邁縣各類教育已初步形成一個設備較齊全、比例較協調、布局較合理的新格局。2012年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2196人,普通高中學校在校學生6217人,增長14.2%;普通初中學校在校學生18739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4170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
新*成立前,澄邁縣科技事業十分落后,沒有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寥寥無幾,科研成果更是稀少。1950年后,科技事業得到較大發展,1956年成立了農科所,開展科研活動和技術培訓工作。1959年3月成立澄邁縣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人員逐年增加。1973年,全縣有科學技術人員424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科技人員成倍增長,至1998年,全縣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6373人。群眾性科普宣傳活動開展得十分活躍,接受技術培訓的人數達32萬人次,科技人員積極參與技術承包和技術咨詢,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共114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的科技論文共107篇。農業生產不斷引進新品種,耕作、種植、飼養技術不斷更新,并培育成功具有澄邁特色的“無核荔枝”!澳萧~北調種苗繁殖基地”、“野鴨飼養”先后列入*星火項目。各行業不斷進行科技推廣,以種養業、工廠*突出。2012年圖書館、文化館、展覽館等縣級公益文化設施,11個鎮的文化站和所有村級文化室部如期實現免費開放?h文化館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國家一級館;縣圖書館通過國家三級館的評審,新增圖書近8萬冊;鎮文化站完善配套11個,新建農村文化室9個,建成農家書屋52家,全面完成176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任務。全年送文化下鄉2657場次,同比增長15.9%,舉辦各種文體活動80場,同比增長5.3%;年末全縣廣播、電視綜合人口復蓋率分別達到95.35%和93.47%,同比分別均提高0.1個百分點。
澄邁縣治設在澄江坡長達1200多年,縣治所在地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參閱舊《澄邁縣志》,舊時景點都以縣治為中心,分布在今老城鎮境內,曾經名噪一時的有“獨珠回峰”、“雙灘赴!、“永慶叢林”、“大勝參天”、“北岸漁歌”、“通潮飛閣”、“伏波靈祠”等七景,唯有西峰牧笛一景在今橋頭鎮境內。古跡風光,山水名勝八景曾吸引著當年名人墨客。
獨珠回峰
是指獨珠嶺,在老城以東七里鋪處,山脈有馬鞍山來,到七里鋪處突起一峰,形圓如珠粒,因此得名獨珠回峰,成為旅游景點。
雙灘赴海
指內灘和外灘,亦稱內水簾和外水簾,均在老城墟以西,舊時通潮閣門外(內灘屬如今老城糖廠范圍之內)。內灘由澄江流至長橋(當今尚保存完整的里橋)之下,石障排列,砥柱江水,懸流飛墜,水簾如從天飛掛而下,聲音似電擊雷鳴。古時石橋旁邊有石塔,還有通潮樓閣是古時交通驛站,今已荒廢無遺。外灘(外水簾),從內灘西去一里許,在舊教場前,外橋江水奔流,石激成灘,與內灘聲勢相應,會同入海。元朝建塔紀之,如今遺物無存,舊址無蹤。
永慶叢林
在今老城真以東二里的盈濱村附近,古有永慶寺,周圍多長樹木,遮天蔽日,景色秀麗,環境幽雅,是古時游覽勝地。永慶寺曾經幾度修建,還是荒廢,現沒遺址。
濟公山旅游度假區
濟公山旅游度假區位于文儒鎮南面濟公嶺,又名蛟蛟嶺,有一天然巨石,由表面石紋天然綴畫出濟公臉部全貌,形象逼真,活象濟公。石像高2.5 米,寬1.米。周圍有孫悟空石、蛤石、龜石、蛇石、牛石、石床、石椅等20多個天然石像,千姿百態。登山眺望,周轉百里,林海綠洲,景色壯觀,令人流連忘返。
加籠坪熱帶季雨林旅游區
加籠坪熱帶季雨林旅游區位于澄邁西南端,總面積32800畝,該保護區東與屯昌縣交界,西靠臨高縣、澹州市、南與瓊中縣為鄰,距縣城金江鎮50公里。該區為原始熱帶雨林區,擁有胭脂、坡壘、青梅、厚皮搞、榴果等珍稀樹種及水鹿、猴子、藤貍、穿山甲、蟒蛇、原雞、山鵝鴿、金錢龜等珍稀野生動物。該區林海莽莽,還有山間瀑布,林間小溪,奇峰怪石,山頂天塘,加之鳥鳴獸躍,落英繽紛,構成一幅完美的生態圖。這里還是當年瓊崖縱隊革命根據地―美合的原址。加籠坪熱帶季雨林旅游區不僅有優越的生態旅游價值和革命史教育意義,還是休閑度假的*去處。
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澄邁縣城金江鎮尖嶺的東南面,背山面水,風景別致,是海南大型的佛教寺院之一。該寺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解放前夕毀于兵亂,1993 年重建該寺院為仿古建筑物,建筑在嶺腰層層殿宇,規模宏偉,建有鐘樓、靈龜池、鼓樓、功德牌、天王殿、大雄寶殿、書畫廊、各類佛像等整個寺院有金像42 尊,雕刻工藝精美,各具特色,令游人香客飽嘗眼福、流連忘返。
南軒石照壁
南軒石照壁在永發鎮東興村委會南軒村,系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 )江南盧州府通判王炳儒(南軒村人)故居中庭照壁。
照壁由56 塊石砌成,高270 厘米、寬440 厘米、厚30 厘米;壁里外四周塑花紋圖案,雕雙鹿銜靈芝草;里外各陰刻“紫氣東來”、“福星高照”在其上端正中;中央篆刻“壽”字。房屋俱剩斷壁殘墻,唯照壁及中庭地板尚存完好。
老城老街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 年),澄邁縣治建于老城墟,古街位于古縣城的東南邊,現稱老街,也叫下街。
老街有百余米長,均由各種石條鋪設而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已被摧毀,建成水泥路面。老街的兩旁居住著老城居委會的居民,有的房屋依舊,但見散落墻角的石墩石刻,殘碑斷簡?梢韵胂螽敃r各路商賈紛至沓來,一派繁榮景象。
福山咖啡、澄邁苦丁茶、美亭香蕉、咖啡酒、無核荔枝、椰仙苦丁茶、椰子。
福橙、瑞溪粽子、新吳糯米饃、老城清補涼、金江甜糟面團、 金江酸菜、瑞溪臘腸、金江年糕、金江基糖粿、金江粿卷、金江粉、侯臣清涼糕、侯臣翻砂芋頭、侯臣撥絲地瓜、福山咖啡糕、長安軟糖、長安米餅、瑞溪牛肉干、 福山烤乳豬。